查看原文
其他

央行原副行长马德伦谈金融科技:成熟的市场需要成熟的投资者

2017-06-21 马德伦 IMI财经观察

IMI顾问委员、中国金融会计学会会长、中国人民银行原副行长马德伦近日参加了在青岛举办的中国财富论坛。他认为科技的变革使理财产品的门槛降低了,除技术之外,更重要的是投资者的成熟,市场的成熟,产品的成熟。在演讲的最后,他提到,一个有风险的市场需要有规则,这个规则确定之后,大家必须共同遵守。

以下为演讲实录:

马德伦:各位,上午好。非常高兴出席这样一个论坛,就这个题目和大家交流。因为其实这个题目,分成了两部分,一部分是金融科技,一部分是财富管理,财富管理里面,又多了一个新的问题,就是新途,新的途径、新的方式,我想我们先来看看金融科技的这种发展和变化,对金融业带来的影响和冲击。

大家已经在现实中看到,金融科技对科学技术的进步,对金融的这种冲击和影响是巨大的。在互联网阶段,互联网金融的出现在中国短短几年时间,但是从2013年,人们惊呼它的变化,感到它的吃惊,到现在慢慢开始接受,到现在开始思考下一步的发展。

互联网金融短短几年来,它的生命力的强大,在于它几乎渗透到金融的各个方面,我们看互联网金融发表的报告,从传统的支付,到P2P,众筹,消费金融,证券、基金、保险,都有互联网金融的身影。而这样一个变革,带来的是移动支付不仅是便利了支付方式的变化,而且对银行业务流程的再造,对银行网点的布局,甚至对银行人力资源的结构,清算组织这个方面,都产生了直接的影响。P2P我想不仅是解决小微企业的资金需求,更重要的是融资方式的变化,第三方支付,众筹,它们的参与对于货币市场这样一个直接的影响。而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等对金融业务决策的影响,对金融深度和广度的影响,更直接影响到金融资源配置的效率等等。这是我们已经看到现在人们纷纷在讨论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这些新技术的浪潮。科技进步正在塑造整个金融市场的价值链,从投资决策,到交易的策略,从交易的执行到风险的控制,从清算结算到信息共享,新技术贯穿在金融整个的产业链中,市场效率、金融工具、金融组织架构一系列的变革,引发了人们的许多构想。对未来的金融场景,人们都在想象之中,究竟怎样一个变化。

所以,未来的金融什么样?我们说金融离不开货币,数字货币、分布式规则的数字货币,与现有的货币如何兼容,货币发行的方式会有怎样的变化,货币调控的理论,调控的工具,调控的框架,我们现在所认可的、所接受的,未来会有怎样的改变?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又会如何?这些人们都在思考之中。

而资金流通与资源配置,在这些方面我们看到英国第一家的手机应用程序的数字银行已经获得了银行的执照。信息层面上,大数据征信的兴起,也会直接改变金融交易的格局。对市场定价机制,带来复杂的影响。信息的开放,在未来对财富管理其实是非常重要的。英国金融部开放了银行的金融小组,试图使用银行数据帮助人们进行信贷以及投资,这个小组已经出台了开创银行的标准,来指导数据的所有者和访问者,来共享和使用开放银行的数据。因此,这种数据用于客户,会使客户从金融业务中获得更多的好处。

未来的市场基础设施是怎么样的?未来的客户群体又会发生怎样的变化?未来的金融产品又会有怎样的变化,特别大家都关注智能投顾,在现实中的应用。所以我们对未来,不仅仅是共享,一些领先的技术,领先的机构,已经迈开了自己的步伐。我们也在不仅是关注,我们也在研究,我们也在努力,试图跟进。这是科技的变化。

但是讲到财富管理,我们看到,在中国改革开放之后,财富管理才是被提上金融业务的范畴,因为过去我们没有钱。我经常说,1978年底的时候,中国人有多少钱?说到这个问题,很多人都关心自己现在有多少钱。1978年底,全国储蓄存款只有210亿,10亿人计算人均21块,全国的现金只有206亿,其中人民银行测算85%在个人手里,人均就是只有180亿,人均18块。所以那个时候,中国的人均金融资产只有21块钱,加上18块钱的现金,39元,非常少。我们那个时候没有股票,没有债券,没有黄金,没有外汇。而且这个分布也是不均等的。

那么到了现在,到去年年底,中国人有多少钱?我们的储蓄大数57万亿,我们的外汇存款1264亿,折合人民币10000亿。我们买的人寿保险17442亿,我们的理财产品18.5万亿,我们的资金信托计划个人购买的16400亿。另外不好计算的就是股票的市值中有多少属于个人。还有个人投资的黄金价值几何,这个数据我没有拿到。所以我们的金融资产粗略地计算,前几项的计算已经突破了80万亿。但是在这样一个结构里面,大家看到大头仍然是现金和储蓄。也就是说,我们的财富管理其实很多人还是最简单的方式,从客户群体来说,参与理财的应该是那些收入稳定的中产阶层以上的人士。大部分一般的民众还没有进入到这个领域,但是金融科技的变革,给他们带来了机会,也就是说科技的变革是理财产品的门槛降低了。我们现在的理财产品其实有许多我认为需要改进的地方,或者要恢复的地方,就是我们是一种变相的银行来扩大自己的负债,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理财。没有结构化的产品,只有单一的,没有标准化的产品,另外一个就是说还是人对人的服务,我们抛弃感情的因素,我们对未来的销售策略,还是基于产品的历史数据,而不是看到未来可以保证。宣传中更多收益风险的揭示不充分,尽管每个投资理财人也会有这样心理,投资人的心理是我在银行买,我要有收益,不能赔钱,保本还要赚,这些都是未来,我们说如果作为一个管理的新途,要突破的不仅仅是技术,不仅仅是引进智能投顾,更重要的是投资者的这种成熟,市场的成熟,产品的成熟。

另外一个,任何时候,刚才王忠民理事长其实也讲了非常重要的原则,金融的本质是什么,市场是什么,风险的管控,我们离不开。风险的管控不仅是机构,给我们提供产品的机构,我们自己也应该有风险的管控。不然出了风险我们都会找。我们在想,是不是应该对?

另外一个最根本的就是规则,既然是有风险,既然是一个市场,就要有规则。这个规则确定之后,大家共同遵守,这也是必须的。所以因为让我先讲,我就讲这样一个开场。后面那几位他们有更好、更新的见解和各位分享。谢谢。

编辑  魏宗  郑畅

来源  金融界网站


点击查看近期热文

吴晓球:我国金融科技领先世界得益于比较宽容的金融监管

 “比特币赎金”敲响监管警钟

黄金老:金融科技应为解决问题而来

贲圣林:中国金融科技的“绿色”使命

央行科技司司长李伟:警惕数据寡头风险

欢迎加入群聊

为了增进与粉丝们的互动,IMI财经观察将建立微信交流群,欢迎大家参与。


入群方法:加群主为微信好友(微信号:imi605),添加时备注个人姓名(实名认证)、单位、职务等信息,经群主审核后,即可被拉进群。


欢迎读者朋友多多留言与我们交流互动,推荐好文章可联系:邮箱imi@ruc.edu.cn;电话010-62516755

关于我们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IMI)成立于2009年12月20日,是专注于货币金融理论、政策与战略研究的非营利性学术研究机构和新型专业智库。研究所聘请了来自国内外科研院所、政府部门或金融机构的80余位著名专家学者担任顾问委员、学术委员和国际委员,70余位中青年专家担任研究员。


研究所长期聚焦国际金融、宏观经济理论与政策、金融科技、财富管理、金融监管、金融国际化、地方金融等领域,定期举办高层次系列论坛或讲座,形成了《人民币国际化报告》、《金融机构国际化报告》、《中国财富管理报告》、《金融科技二十讲》等一大批具有重要学术和政策影响力的产品。


研究所发起设立了跨境金融50人论坛、中国资产证券化百人会论坛以及中国金融科技50人论坛三个智库平台。2016年,研究所入围《中国智库大数据报告》影响力榜单列高校智库第4位,并在“中国经济类研究机构市场价值排行榜(2016)”中名列第32位。

国际货币网:www.imi.org.cn


微信号:IMI财经观察

(点击识别下方二维码关注我们)

只分享最有价值的财经视点

We only share the most valuable financial insights.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